2009-10-28

以微調按揭成數全面取代操控勾地

論房屋呎價,香港又輕易取了一次世界第一,論房屋政策,便似乎不那麼風光。
回歸之後一個「八萬五」,把當時原本已經搖搖欲墜的樓市打殘,政府更料不到其後持續多年出現各種本與經濟毫不相干的天災人禍;事後孔明一番之後,又有托市的孫X招。當然,今年政府也萬萬料不到,環球金融風暴之下,香港樓市竟逆市不跌,還借了大陸客的無窮購買力節節上升;市民驚覺樓市可能失控,政府怕這種恐懼化作政治問題,於是又急急替樓市降溫。這不是指摘特區政府後知後覺無法預測市場走勢而窮於應付,那是任何政府乃至市場中人也無法做好的事;應該指出的是,政府一再給市場重重教訓之後,還是本能地維護一套笨拙方法操控市場企圖微調樓價,難有良好表現。

特區政府干預樓市的成績,一沒有讓樓價波幅減少,二無助其他市場參與者睇通樓市。相反,有充分理由相信,政府的介入,客觀上擴大了樓價波幅,讓市況更難預測。這種情況,可否改善呢?

九九年,政府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不久,推出所謂的「勾地機制」,○四年「沙士」肆虐之後,此機制全面取代原有的定期官地拍賣。兩種賣地方法,理論上都可讓政府通過控制土地供應,影響中長期樓價,但具體操控有難處:在中長期裏,其他影響樓市的因素層出不窮,政府若要中途改變操控方向,會因奏效需時而不能精準,結果出現「干預失時」,令價格波幅加劇,預測更困難。此外,兩個機制都有同樣缺點,那便是(一)須由政府按秘密方法定出每塊地的秘密底價;(二)須假定一眾知情賣地官員都能奉公守法,百分之百保守底價秘密。今天,各種「利益輸送」、「明益某某」、高官休前與商賈打龍通以鋪排休後出路的指摘盛行,市民對政府官員信任減少,令機制愈來愈欠公信力。

勾地機制,是政府借鑒美國聯邦土地管理局(BLM)售賣公地的一種辦法得來。BLM的做法,十分貼近市場;此法也有底價,那就是人人事先知道的「合理市場價格」,其決定方式亦清楚明確,誰要是認為政府訂的底價不合理,還可以打官司,並不如特區賣地底價那樣神秘。而且,美國政府這樣賣地,基本上是敞開供應,即政府土地庫裏所有認定可賣的土地都可按「合理市場價格」勾出拍賣;賣得的價錢不會和底價相差太遠,一般低於百分之五。這個做法高度透明,不會產生賣地官員的誠信操守問題。特區政府要改善賣地機制,應考慮公開政府土地庫裏所有可賣土地和所謂秘密底價,讓市場衡量前景決定購買。採用這個做法,並不等如要求政府完全撒手不管土地和樓宇市場。若政府認為發展商不應過分屯積土地,可要求買得者於某一時限內完成興建工程,違者繳納罰金;又如果政府希望市場多供應中下價樓,可於拍賣之前定出單位面積上限,等等。這些做法,當然各有爭議,不在本文討論之列,但可說明一點:政府敞開土地供應,可免於自己錯估樓市,卻不會喪失操控市場的能力。

要操控樓市價格,政府應該「揚短避長」,即只作短期操控,而不企圖作出一些無法快速逆轉的做法如干預土地中長期供應。最有效的短期干預,莫過於用金融手段影響需求;金管局只需控制樓宇按揭成數和信貸量,便可達此目的。這種做法,好處是見效快,可以微調,逆轉容易,透明度高,操作成本低;最近政府訂出豪宅最高六成按揭貸款,效果即時見到,便是最好例子。這個辦法,不僅可影響本地買家需求,同時還能有效抑制大陸客的購買力。據地產界提供的資料顯示,大陸買家以現金支付樓價一半以上者,從未超過其總數兩成;最普遍的陸客按揭成數為七成,約佔其總數一半;餘的三成陸客,按揭成數都在一半與七成之間。

由於香港樓宇市場愈來愈國際化,買樓移民計劃更令香港成為亞洲區內「地產殖民者」首選(見二十三日本欄文章)。外來客扯高本地樓價,不僅令港人買樓難,也一定連帶引致租金上漲,影響大量小市民生活,那才是最大問題。因此,政府不能不作出某種政策干預。上述以調控按揭融資干預樓市,是最乾淨俐落的手法,比操控土地供應容易,更比恢復興建居屋簡單,對市場扭曲最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