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10-02

中國人口紅利大, 未富先老是隱憂

中國近代人口膨脹,加速始自明朝,至「乾隆盛世」,
更出現明顯幾何級數增長。一七四九至一八一一年,數字從一億八千萬倍增至三億六千萬。一八五一至一九四九年之間,因有太平天國之亂、帝國主義侵華和國共內戰,百年只增一億。一九五三年,新中國第一次普查人口,得出五億八千三百萬之數;今年,全國人口達十三億三千多萬,比建國初年增加一點三倍。

中國文化重視生命,《周易.系辭下》有謂:「天地之大德曰生」。按此標準,上述二朝皆可謂大德之朝,但細看歷史,卻又未必盡然。太平天國之亂,十餘年死人三千萬,佔當時全國人口百分之七。共和國「三面紅旗」引致所謂的「三年自然災害」,此期間,餓死民眾三千六百萬,其後「文革」,鬥死二千萬;以六四年數字計,此二禍合共害死全國人口百分之八,與太平天國比,乃同一數量級而稍過。一頁三百年人口史,歷盡生死滄桑。

新中國初年,有計劃生育而無強迫節育,所用辦法,類似香港或西方家計會。文革初,計劃生育受政治衝擊,人口竟於動盪中急升,六八至七○年間,年增二千萬以上,逼使國務院於七○年更改方針,逐步變計劃生育為強迫節育,規定愈來愈嚴。七六年的「五五」計劃,提出「晚、稀、少」,指定「晚:結婚,男不得早於二十五周歲,女不得早於二十三周歲;稀:兩胎之間隔四年;少:最多生兩個」。管節育,由衞生部門轉到計劃部門,當抓「階級鬥爭」。八三年,因為之前工作未能達標,節育改成絕育,硬性只准一胎;後來政策稍寬,農村婦女首胎生女,五年後可再懷。這一次,政策成功落實,九八年,中國人口淨增長率跌破千分之一;至○四年,更跌至千分之○點六以下,淨增人數低至七○年的三分之一。以減低出生率成功控制總量,首先帶來幾十年「人口紅利」,但無可避免也帶來其後的人口急劇老化。➀

新中國人口政策「分紅」,一般認為始自一九九○年。○一至一○年之間,勞動力增長較快,撫養比下降急促。二○一○年是「人口分紅」期的高峰和中線;二五年,勞動人口開始萎縮;三○年,「紅利」結束。此期間,「紅利」好處的確大。據國內人口經濟學者王德文、蔡昉和張學輝量化分析,中國的撫養比每降低0.01,經濟增長率便提高0.115個百分點;一九八二至二千年之間,由於撫養比下降,GDP年增長率平均提升2.3個百分點,對同期人均GDP增長總額的貢獻是四分之一。(筆者認為,四分一之數大致可信——少生一孩,四口之家變三口之家,若家庭收入不變,人均收入即提升三分之一;若家中還有一老,則提升四分之一。這個計算很簡單。)

「分紅」之餘,新中國的人口政策,又如何影響人口老化?聯合國標準:若老年(六十五歲以上)人數佔人口比例達百分之七並持升勢,人口可謂開始老化。按此標準,中國大陸人口已於公元二千年進入老化階段。○四年,老年人口比例已升至百分之八點六。➁ 至三○年,中國老年人口將首次超越少年(十四歲以下),佔總人口百分之十七,整體人口結構亦從「老化型」變成「老年型」。據國家統計局數字推算,至二○五○年,老年人口比例為百分之二十四;二○九○年,或更高見百分之三十以上。

由於中國經濟改革開放比東南亞國家晚,人口政策見效卻相對地早,老化也因此出現較早,故中國一大隱憂是「未富先老」。比較一些其他「未老先富」國家進入「老化」階段之時的人均GDP數字,便可看出此點。二千年中國老年人口比例首達百分之七,當年中國人均GDP為六千○六十美元(以九○年購買力平價PPP美元為基準.下同)。韓國於九九年開始老化,當時韓國人均GDP為一萬五千五百美元;日本於七○年起老化,人均GDP時為九千四百五十美元。美國於一九四四年開始老化,人均GDP時為一萬○三百美元。國家和個人一樣,年老力衰,醫療開支增加;便是未老而能先富,境況好得多,辦事也很困難,遑論未富先老。中共因為喜搞鬥爭,平白浪費國人十多年時間,此中得失,便是在「先富」與「先老」之間。

註:➀若強行把人口金字塔底部收窄,三十年後,金字塔變橄欖形,再過三十年,橄欖形變倒轉三角。橄欖形上下對稱之時,便是「人口紅利」高峰;➁這與期間撫養比下降不矛盾,因為少年組人口跌得更快,勞動人口負擔淨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