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10-03

紅利日薄科技難搞 體制樽頸必須打破

最早提出「人口紅利」概念者,是哈佛大學人口經濟學教授David Bloom。
九十年代,他研究了六五至九○年的亞洲數據,發現傳統經濟學未能完全解釋「亞洲奇跡」,但如果把「人口紅利」概念應用到計量方程中,則亞洲的超高速經濟增長率,完全可以理解。去年,Bloom進一步利用九○至○五年的數據,印證了他先前的結論。他的研究顯示,在六五至○五這四十年裏,東亞三國經濟增幅很大程度上可用勞動人口比例上升解釋。期間,韓國的「人口紅利」對其人均GDP累積增幅的貢獻,達百分之二十九;中國則達百分之二十六;日本低一些,也達百分之九,主要是因為科技因素的貢獻,在日本要比在中、韓兩國大。東南亞國家的有關數字更高,新、馬、泰、印尼幾國,「人口紅利」對累積人均GDP增幅的貢獻,都達百分之四十;南亞諸國當中,印、巴亦接近百分之四十,孟加拉則高達七成,那是因為科技等其他因素在孟國微不足道之故。

然而,人口分紅為期有限,一般不過四十年,早出現便早完結,紅利愈大,後繼而來的「人口負債」(主要指人口老化、勞動人口比例萎縮)一般也愈嚴重。在亞洲國家當中,日本的「人口紅利」來得最早,韓國則將來的「人口負債」最嚴重;中國的處境,在日、韓之間,所遇問題,亦絕對不能忽視。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的人口分紅期,將和中國一樣,在二○二○年左右結束。中國的撫養比明年達最低點,之後便要回升;勞動人口則於二○二五年開始收縮。亞洲各國當中,南亞的印、巴、孟三國的人口前景最佳——人口分紅期剛開始,到二○四○年才終結。三國之中,以印度最能利用「人口紅利」。事實上,步入二千年,印度經濟增長開始加速,○六至○八年三年的GDP實質年增幅,平均百分之八點七。一旦金融危機過去,再加上「人口分紅」的威力,印度的GDP增長速度可能趕上中國。一些研究顯示,在今後四十年裏,印度勞動力市場將是中國勁敵。

筆者找到一些聯合國的人口估算數字,比較了一下印、中兩國未來四十年(至二○五○年)的人口概況,這裏簡介一下。印度的人口中位年齡,今年是二十五歲,中國是三十四歲;至二○五○年,印度將是三十八歲,中國則四十五歲。印度一直會比中國年輕。印度人口於二○二五年才開始「老化」(長者佔總人口百分之七並持升勢);中國則於千禧年便達此門檻。長者佔人口比例,二十和四十年後,印度分別是百分之八和十四,而中國則是百分之十六和二十二。印度的人口增長率,今年是百分之一點三,四十年後還是正百分之○點四;中國今年是百分之○點六,四十年後則見負百分之 ○點三。二○三○年,印度將取代中國,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。若論「人口紅利」,二十一世紀是印度人的世紀。

當然,中國希望往後五十年裏,人口愈來愈以質勝。中國的追趕目標,當然不是印度而是美國。然則美國的人口發展前景又如何呢?

所有發達國都面臨人口老化,但美國因為是移民社會,這個問題相對最輕。一般而言,移民不僅年紀較輕,其第一代的生育率也偏高,故美國的總和生育率(TFR)今年是2.02,在發達國中最高,幾乎等於「補充值」2.1,不足部分,靠移民補足有餘。美國每年接受一千萬名合法新移民,另有約一百一十萬名非法移民入境,這些非法移民的平均年齡更低。美國人口,估計四十年後還是正增長。和中國比較,美國目前稍老,中位年齡高2.5歲。但是,美國人口老化速度慢,至二○ 二三年,中國中位年齡將首度追上美國;至二○五○年,美國中位年齡是四十一點七歲,中國則已大大超前,達四十五點二歲。

論人口前景,中國與競爭對手印度比,處劣勢;與追趕目標美國比,中國中、短期有優勢,長期則不利(除非政策大改,如盡快開始逐步放寬一孩政策)。由於在今後相當長時間裏,中國仍會是勞力密集社會,勞動人口質量固然重要,但數量的貢獻卻絕對不能忽視。就人口因素而言,「紅利」完結之後的「負債」,將拖慢中國經濟增長,形成對「大國崛起」的阻力。

怎麼辦?提高人口質素特別是知識水平,自是刻不容緩,但從日本經驗可以看出,當落後國與發達國的科技差距收窄之後,經濟高速增長不易為,趕超先進國費九牛二虎之力也不易辦到。但是,中國本身改革開放的經驗卻說明,體制改革在樽頸階段最能提高生產力。現時經濟體制能改的不多,社會政策和政治體制漸成樽頸;這個看法,於四中全會之前已成為中國社會共識,問題是所需政治勇氣和魄力,不比一九七八年之時小。共產黨包袱大,搞社會政治改革不容易。

〔按:筆者本周一連六天寫人口問題,到此為止。用過的參考資料,包括李建新、林毅夫、王德文、于學軍、鄔滄萍、蔡昉、松谷明彥(Matsutani Akihiko)、黑田俊夫(Toshio Kuroda)、David Bloom等學者的著作。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