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文提過,人口的年齡分布與經濟表現關係密切。現按年齡把一國人口
分成三組,十五歲以下稱A組,六十五歲以上稱B組,其餘歸C組;人口學家認為,若A組比例低於百分之三十,B組低於百分之十五,則此國勞動人口(C組)的負擔可謂輕,消費之餘還有不少儲蓄可供社會投資,有利經濟發展。這種年齡分布優勢帶來的經濟實利,稱為「人口紅利」(demographic dividend)。能享此種實利的國家,其「撫養比」(dependency ratio,即〈A + B〉/ C)較低;若人口老化,此比值上升。讓我們看看亞洲三個經濟大國日、韓、中的撫養比和經濟增長速度之間的密切關係。
日本經濟最高速發展的時間,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段至七十年代中段之間的二十年,期間GDP平均年增幅百分之九點二,撫養比則從0.62下跌至0.46。七五年之後,日本科技水平提高,難以繼續倚靠本國與西方之間的「科技差」帶來增長,但此期間的撫養比續跌,有利經濟保持升勢,GDP年增長率仍在百分之四以上,優於其他西方發達國。可是,日本的撫養比於九○年跌至歷史低位的0.44,其後人口老化,撫養比調頭回升,今年已達0.57;九○年之後,日本經濟表現即乏善可陳。
韓國經濟發展起步較日本晚,但經歷也差不多。一九六二至一九九○年,經濟發展最快,GDP平均年增長率百分之八點五,期間人口年輕化,撫養比從0.83下跌至0.45。九十年代前半,增長依然強勁,亞洲金融風暴之後,韓國迅速復元,九九年增長很快又達百分之十點五,撫養比則於元二千年跌至歷史低位0.39。二千年之後,韓國與發達國之間的「科技差」,除了最尖端部分,大體上消失,但撫養比保持在最低位,故儘管受去年全球經濟危機影響,GDP年增幅平均仍在百分之五以上。但是,據預測,韓國的撫養比不久便要回升。
日、韓兩國經驗的共同點,就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年代,同時也是撫養比急促下降的年代。日本的人口結構轉變最早發生,故我們更看到,當它的撫養比調頭回升,經濟便開始停滯不前。當然,經濟增長速度絕不能只用人口撫養比解釋,其他因素如政策是否恰當、外圍經濟形勢是否有利等,都十分重要,但上述數據起碼指出,人口因素不能忽略。
中國的情況如何呢?七十年代初(文革後期),毛澤東不再堅持「人多好辦事」,開始限制生育,撫養比於七○年達高點0.79之後,開始下跌,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裏,比值一直向下,今年接近0.4。大家知道,最近三十年,正正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最高的三十年,GDP年增幅平均超過百分之十。遠景如何呢?不利因素有兩個:(一)據內地人口專家推算,中國的撫養比明年達最低點0.4之後,很快便要回升,「人口紅利」,中國今後大概只能多享十年;日、韓兩國的撫養比下跌期都是三十年,中國也不例外。(二)今後,中國與發達國之間的「科技差」逐步縮小,未來生產力提升,主要靠本身科研力量、良好政策和體制改革。
由於中國的發展模式、基本策略、增長過程,以及背後的人口變動軌跡,大致上與日、韓兩國相同,故二國特別是日本如何應付人口老化困局,中國或可參考。
日本近年漸漸意識到,由於人口萎縮,國內私人投資額亦必拾級而下,不能再當經濟發展火車頭,增長動力須以內部需求代替。上世紀三十年代,日本國內私人投資只佔GDP的百分之十二;生產的東西,接近九成由私人或政府消費掉。此情況於戰後大變。日本政府於五二年成立「貯蓄促進中央委員會」(今「金融情報中央委員會」前身),大力提倡儲蓄,同時刻意以國家行政力量壓抑消費、提高投資比重。至七十年代,日本私人投資已佔GDP百分之三十以上,比西方發達國高十至二十個百分點。其後三十年,情況大致沒有改變。九十年代流行一個比喻:西方經濟像一條豪華郵輪,而日本卻像一艘戰艦。若勞動力充沛,投資比例高,經濟增長自然快,因為投資直接擴大再生產能力。但是,日本勞動力已出現不足(至本世紀末將減少六成),繼續投資擴大產能,只會大大降低資本邊際效率;若改以消費帶動經濟,增長速度雖不免慢些,卻較能滿足國民需求、提高生活質素。這點對中國有意義。眾所周知,中國和日本一樣,都是投資特高、消費特低的社會。
此外,日本還試圖提高婦女就業率,以助彌補勞動力不足。目前日本十五至六十四歲婦女勞動參與率約六成,比英、美等國低十個百分點,在OECD國家中倒數排第六,確實可以加把勁。不過,中國不能打這個主意,因為國內「婦女解放」很徹底,婦女勞動參與率多年來都達八成,難以再高(近年稍見回落,主要是婦女受教育年數逐年增加之故)。
日本社會近年還熱烈討論應否大量輸入外勞。鑒於德國輸入外勞卻由於政治原因先寬後緊,以致人口曲線出現狹峰,勢將惡化該國人口老化問題(詳見昨文),故日本人多反對輸入外勞。此外,增加工時、提高退休年齡、加強開發自動化及機械人技術等,都是近年日本社會的熱門議題。但無論如何,日本人口老化,百年內勞動力供應收縮,經濟增長放緩,幾成定局,上述措施,只能小補。日本有識之士明白這個,故大多數已能理性面對,處之泰然。
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,不得轉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