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金融危機稍歇,各國經濟顯示不同程度轉機,
兩年來因市場提供大量有趣現象和數據而樂不可支、忙得不可開交的經濟研究者,最近也趁機回一下氣休息一下腦袋,到報上打筆戰去。上月,「鹹水派」凱恩斯主義大將克魯明(Paul Krugman)在《紐時》寫了長文力數一直在學界處主流地位的「淡水派」市場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不是,標題十分醒目:〈怎麼經濟學家錯得那麼厲害?〉。克魯明不客氣,不僅認為自亞當斯密寫《原富論》(1776)至凱恩斯寫《通論》(1936)之間一百六十年裏的自由市場理論家都錯了,便是凱恩斯鉅著問世之後七十多年來,除了他的一些真傳弟子,其他經濟學家的研究亦一無可取,自由派不用說,便是所謂的「新凱恩斯學派」修正主義者們,也不是什麼好傢伙;要想經濟學產生一點社會價值的話,克魯明認為必須回歸經典凱恩斯。如此炮火四射,不引來各方回擊才怪;不過,新凱恩斯學派大將都到了奧巴馬朝庭裏當官(羅馬、森默斯、貝南奇都屬此派➀),既不方便亦無時間打理論筆戰,故反駁文章,還是自由市場派執筆的多,芝大柯克倫(John Cochrane)的〈怎麼克魯明錯得那麼厲害?〉,以及華盛頓大學李文(David K. Levine)的〈給克魯明一封公開信〉,便都如此。兩派大戰,十分有看頭,箇中各點爭議,筆者打算找機會分幾天逐點介紹,今天先開一個頭。
凱恩斯認為,市場非完美,因此經濟有時出現不平衡,生產會過剩,需求會不足,失業率會飆升,政府可通過赤字財政政策,帶頭消費、投資,提高社會總需求;於是,失業工人便有工做,有了收入便可消費,過剩產能因此消失,總體經濟復歸平衡。不僅如此,政府開支還很有效,一元錢公帑額外花費,可產生超過一元的額外GDP(有些凱恩斯主義者估算,一元赤字可產生一元七角的GDP增長)。此外,凱恩斯還認為,投資者往往非理性,羊群心態可造成資產市場泡沫,引致實體經濟衰退;為防止這種事發生,政府有重要角色。這些凱恩斯《通論》中的精華,後來化成十分簡單的圖表分析或數學模型,成為西方戰後至七十年代經濟學課程中的標準教材;現今四、五十歲以上的人,當年如果學過總體經濟,九成九學的都是這個理論。
大凡學術理論,這裏那裏總有些問題,凱恩斯也不例外;「新的古典主義者」(即當今自由市場派或克魯明筆下的「淡水派」)便指出其「罩門」:凱恩斯理論沒有考慮經濟人的頭腦能夠產生「預期」。如果經濟人看見政府搞赤字預算,合理地預期羊毛出自羊身上,往後政府填補大額赤字要靠大幅加稅,於是自己今天便會減少開支,社會總需求因此很難增加,縱有政府代人民消費和投資,也沒有多大用處。此點反駁,背後就是有名的「李嘉圖等效原理」(見去年十一月二十、二十一日拙文)。這便是當今「鹹水派」、「淡水派」爭論的核心。
凱恩斯模型沒有「預期」概念,因為他的模型是「靜態」的,即在描述經濟政策前因後果之時,把時間因素忽略,就像用照相機照一幀硬照一樣,把正在發生的事物壓縮在平面一剎那。但是,「預期」是只有在時間中才能存在的;昨天看見政府行為,今天想想政府會有何後着、自己應該如何反應,明天在個人行為上落實,後天總體效果浮現,這一切都需要時間,故能夠描述「預期」的經濟模型,必須是「動態」模型。有此見地,凱恩斯學派的難處便出現了。當初,一些凱恩斯主義者把上述凱恩斯的所有觀點放進動態模型裏,還好,所得結論和靜態模型沒有兩樣;但是,若在動態凱恩斯模型中加進懂得「預期」的經濟人,則這些凱恩斯模型竟無一例外得出類似「新的古典主義」自由市場學派的結論;而且,「預期」愈是事前合理(不一定是「純理性」),結果愈與後者脗合!朝這個方向做研究的學者,稱為「新凱恩斯主義者」,近年,他們的重要結論之一,便是當衰退出現的時候,赤字財政大都於事無補,貨幣政策卻有實效;奧巴馬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羅馬,便持此觀點(見去年十二月十五日拙文)。對待此等凱恩斯的修正主義叛徒,克魯明焉得不罵?
猶有甚者,如果在動態經濟模型中加進隨機因素(stochastics),則不難得出諸如羊群心態、資產泡沫等現象,根本不必求助於假設經濟人非理性!舉個簡單譬喻:密室人多,忽有狂人大喊火警(隨機因素),人們預期或可逃生(動態思維),都朝僅有的一道小門衝(羊群心態),通道擠爆幾乎不能行走(出現泡沫)。你能說這些人「非理性」嗎?是以理性行為也可引致泡沫。➁這樣一來,「鹹水派」經典凱恩斯主義者如克魯明等說的「非理性投資者導致市場泡沫,須由政府官員管理之」,便大可商榷。
註:➀Macroeconomics, D. N. Dwivedi, 2nd Edition, p.13;➁動態隨機模型可產生「危機」,在工程科學中常見,如流體力學家以這種模型推論海洋中存在忽然無故出現的巨型怪浪(rogue waves),便是有名例子。
﹝按:高錕教授榮獲諾獎,筆者十分高興,不日會寫文章介紹。﹞